Docker,救你于「深度学习环境配置」的苦海
date
Dec 18, 2021
Last edited time
Dec 18, 2021 04:41 AM
status
Published
slug
Docker,救你于「深度学习环境配置」的苦海
tags
Others
summary
type
Post
origin
Field
Plat
一、Docker、深度学习镜像、Nvidia-docker 的安装1. Docker 的安装2. Nvidia-docker 的安装3. 深度学习镜像的安装二、Docker 最常用操作(一)基本概念(二)容器的相关操作1. 容器的创建、查看、删除2. 容器的启动、进入、退出:(三)Docker jupyter notebook 服务 [力荐!]1. 如何创建自己的可以远程访问的容器:2. 创建了容器之后,我们可以进而启动 jupyter notebook:3. 开启本地与服务器的端口映射,从而远程登录 jupyter:(四)容器的备份实用工具简单的映射与挂载命令配置docker服务端(C/S架构)配置pycharm
一、Docker、深度学习镜像、Nvidia-docker 的安装
安装这种事儿,真不想详细写。因为这里确实没有很多坑。
1. Docker 的安装
链接:https://docs.docker.com/install/linux/docker-ce/ubuntu/ 跟着教程一路复制粘贴回车即可。 唯一的难点就是看懂英文的安装教程,看清楚段落层次结构。
反正,最后如果你运行
sudo docker run hello-world
,可以跑通,看到:就说明 Docker 已经被你成功安装了!
2. Nvidia-docker 的安装
为何又蹦出来一个 nvidia-docker?因为原本的 docker 不支持 GPU 加速,所以 NVIDIA 单独做了一个 docker,来让 docker 镜像可以使用 NVIDIA 的 gpu。 链接: https://github.com/NVIDIA/nvidia-docker 也是直接找对应的操作系统的命令,一行行复制粘贴回车就搞定了。
反正,最后当你运行
docker run --runtime=nvidia --rm nvidia/cuda:9.0-base [nvidia-smi](https://www.zhihu.com/search?q=nvidia-smi&search_source=Entity&hybrid_search_source=Entity&hybrid_search_extra=%7B%22sourceType%22%3A%22article%22%2C%22sourceId%22%3A64493662%7D)
时,如果看到:恭喜,安装成功了!
3. 深度学习镜像的安装
我这里使用镜像是 deepo 一款咱们中国人做出来的深度学习镜像,包含了现在多数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,而且版本也很新,所以我这个小白第一次就选择了这个。 链接:https://hub.docker.com/r/ufoym/deepo 只有安装好了前面的 docker 和 nvidia-docker,这里就很方便了。 直接通过命令
docker pull ufoym/deepo
就可以把各种框架都下载下来。但是这样比较大,费时较长,所以教程里面也提供了值安装某一种框架的方式:另外,还提供了 jupyter notebook 版的镜像,我这里就是安装的这个,因为我日常基本都是使用 jupyter notebook,这里贴一下我的命令:
这里的
all-jupyter-py36-cu100
也是 deepo 提供的 jupyter notebook 镜像的 tag。 安装好之后,通过docker images
命令,可以查看已经下载好的镜像:好了,该装的东西都装好了,下面进入操作部分了!
二、Docker 最常用操作
(一)基本概念
image,镜像,是一个个配置好的环境。 container,容器,是 image 的具体实例。 image 和 container 的关系,相当于面向对象中类与对象的关系。
如何查询命令参数:
docker
可以看 docker 客户端有那些基本命令; 对应每一条命令,想看看具体是做什么的,可以在后面加一个--help
查看具体用法,例如对于 run 命令: docker run --help
(二)容器的相关操作
1. 容器的创建、查看、删除
docker run [-it] some-image
创建某个镜像的容器。注意,同一个镜像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创建任意多个 container. 加上-it
之后,可以创建之后,马上进入交互模式。[docker ps](https://www.zhihu.com/search?q=docker+ps&search_source=Entity&hybrid_search_source=Entity&hybrid_search_extra=%7B%22sourceType%22%3A%22article%22%2C%22sourceId%22%3A64493662%7D)
列出当前运行的容器docker ps -a
列出所有的容器,包括运行的和不运行的docker rm container-id
删除某个容器2. 容器的启动、进入、退出:
docker start [-i] container-id
启动某个容器,必须是已经创建的。 加上-i
参数之后,可以直接进入交互模式:除了通过
-i
进入交互模式,还有一种方法,那就是通过attach
: docker attach container-id
进入交互模式之后,怎么退出呢: - 想退出但是保持容器运行,按
CTRL+Q+P
三个键 - 退出,并关闭停止容器,按CTRL+D
或者输入exit
再回车注:Ctrl+P+Q 按的时候有时候会不灵,多按几次!
容器的停止、重启:
docker stop container-id
docker restart container-id
(三)Docker jupyter notebook 服务 [力荐!]
深度学习 jupyter notebook 镜像已经创建:
1. 如何创建自己的可以远程访问的容器:
其中: -
-it
为直接进入交互式 - -p 7777:8888
是把主机的 7777 端口映射到容器的 8888 端口 - -ipc=host
可以让容器与主机共享内存 - 还可以加一个--name xxxxx
给容器定义一个个性化名字 - -v /home/shcd/Documents/gby:/gby
可以讲主机上的 / home/shcd/Documents/gby 地址挂载到容器里,并命名为 /data 文件夹,这样这个文件夹的内容可以在容器和主机之间共享了。因为容器一旦关闭,容器中的所有改动都会清除,所以这样挂载一个地址可以吧容器内的数据保存到本地。 - 90be7604e476
则是你安装的 jupyter 镜像的 id,可以在刚刚 docker images 命令后面查看,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写全名ufoym/deepo:all-py36-jupyter
经过上面的操作,你应该可以直接进入容器了,这时你用
ls
命令,应该可以看到一个新的文件夹 gby 产生了!2. 创建了容器之后,我们可以进而启动 jupyter notebook:
其中: -
--no-browser
即不通过浏览器启动,--ip
指定容器的 ip,--allow-root
允许 root 模型运行 - --NotebookApp.token
可以指定 jupyter 登录密码,可以为空 - --notebook-dir='/gby'
指定 jupyter 的根目录3. 开启本地与服务器的端口映射,从而远程登录 jupyter:
在本地机器上,执行如下命令:
这样,可以将本地的 1234 端口,映射到服务器的 localhost 的 7777 端口(即你前面创建 jupyter 容器时候的指定的服务器端口) 这样,你在本地电脑的浏览器里输入’localhost:1234’,即可登录到服务器上的 jupyter notebook 了!
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,简直激动地要跳起来! 既能远程访问高性能服务器,又可以像在本地一样便捷地操作,你说激动不激动你说激动不激动?
(四)容器的备份
之前好不容易配置好的环境,突然被学校服务器要重装!?怎么办? 你想到的一定是:能不能把配置好的环境备份一份,后面直接重新加载进来?
方法也很简单: 一般情况下,我们想备份的是容器,因为我们具体的配置都是在容器中进行的,而镜像一般都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,我们不做什么改动。
先通过
docker ps
或者docker ps -a
来查看你想备份的容器的 id, 然后通过:来将 id 为 your-container-id 的容器创建成一个镜像快照。
接着,你通过
[docker images](https://www.zhihu.com/search?q=docker+images&search_source=Entity&hybrid_search_source=Entity&hybrid_search_extra=%7B%22sourceType%22%3A%22article%22%2C%22sourceId%22%3A64493662%7D)
就可以查看到刚刚创建好的镜像快照了。 然后,通过:把那个镜像打包成 tar 文件,保存到服务器上。 后面就可以把服务器上打包好的 tar 文件,下载到本地了。
恢复:
docker load -i your-backup-name.tar
docker run -d -p 80:80 your-backup-name
以上就是我目前使用到的最常用的用法了,至少对我目前的需求来说是够用了,随着我使用次数的变多,我也会不断更新。希望能够减少大家在环境搭建之路上的折磨吧! > 本文由简悦 SimpRead 转码